當愛情變成副業:我在交友軟體上學到的那些事


摘要

這篇文章探討了愛情如何演變為副業,以及我在交友軟體上學到的一些寶貴見解,讓我不僅了解自己的需求,也更懂得他人的心聲。 歸納要點:

  • 深入分析約會App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從單純配對到社交互動,揭示背後的動機與文化影響。
  • 探討科技在約會中的倫理與隱私問題,並提出未來可能的解決方案,以提升用戶信任和安全性。
  • 研究化學反應及其量化方法,挑戰傳統觀點,探索建立客觀評估模型以理解人際吸引力。
透過這篇文章,我們能夠獲得關於現代約會文化的新視角,以及如何運用科技提升我們的人際關係。

我為什麼還在使用約會應用程式

這十年來,我不知為何一直在滑動約會應用程式,或許「不知為何」這個說法有點奇怪,因為從各種標準來看,我早該放棄這些應用了。數不清的第一次約會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咖啡廳、酒吧、藝術畫廊,以及那次完全錯誤的斧頭投擲課程。然而,至今依然單身,依然對著手機,看著那些似乎永遠無法真正連結的對話。

在這樣一個選擇繁多的時代,面對各種不同的人和可能性,我卻常常感到焦慮與困惑。每一次「你做什麼工作的?」的開場白,都像是在重複一段老掉牙的劇本,而真正想要建立深層聯繫的渴望卻始終未能實現。就算是使用了各種配對演算法和友好的用戶界面設計,也無法消除那份虛擬交流所帶來的人際冷漠感。

或許,在這些交互中,我們所失去的不僅僅是機會,更是一種真實情感的連結。我不禁思考:在這樣的平台上,人與人之間是否真的能夠找到彼此?還是我們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打量中,不斷地被選擇過多所帶來的悖論牽絆著?

約會時代的轉變與挑戰

我並不是對生活感到厭倦,也不算悲觀。但在大學宿舍和25歲生日之間,我意識到了一件事:我無法成為你所需要的人。

讓我們回到2019年,那時我下載了第一款約會應用程式,當時Tinder還是一場遊戲般的存在。滑動配對的過程既新鮮又刺激,甚至帶著一點叛逆的味道。我和大學朋友們會圍坐在宿舍的公共空間,一邊揶揄那些寫著「問我有關我的狗!」或是「身高6尺1吋,因為這很重要」的個人簡介。那時候的一切都顯得無害而有趣。

隨著時間推移,這種輕鬆愉快的氛圍漸漸被一些現實所取代。在數位化日益普及的今天,愛情似乎變得像一項副業,而非單純的人際連結。社交媒體算法開始影響我們的選擇,每一次滑動都可能伴隨著心理學中的「吸引力法則」與「熟悉度效應」,使得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獲得配對成功。而不同年齡層在使用交友軟體方面也展現了明顯差異,例如年輕人往往較易接受這類工具,而年長者則可能仍然偏好傳統方式。

在這樣的一個虛擬環境中建立信任變得尤為重要,但卻也是最具挑戰性的部分。在面對如此多選擇與潛在伴侶時,人際關係似乎正在經歷重大的轉變。
觀點延伸比較:
結論摘要建議潛在挑戰
愛情與約會應用程式的悖論面對無數選擇,真正的連結變得困難。使用者常感到焦慮和不知所措。重視質量而非數量,尋找真實情感連結。過多選項可能導致猶豫不決及失去自我價值感。
建立信任的重要性信任來自於持續且有深度的交流,而非表面的互動。放慢腳步,增進彼此了解,共同經歷生活瑣事。坦誠交流需要時間,但急於求成可能導致關係脆弱化。
挖掘內心渴望和需求許多人因孤獨而回到交友平台,但這樣可能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反思自身需求,尋求社交連結的真實意義,而非依賴算法或外在標籤。心理學上強調深入了解自己才能有效建立健康關係。如果缺乏自我認識,容易陷入虛無之中。
拒絕表面化的互動模式約會應用程式常使人們淪為角色扮演,而不是展現真實自我。堅持追求更有深度的人際關係,不要被短期滿足所迷惑。 社會壓力及期待讓人們在尋找伴侶時失去方向感,需要勇氣做出改變。
耐心與時間是關鍵因素持久且深厚的關係需要時間來培養,而不是快速匹配.珍惜每次約會機會,即便未能發展成下一次,也是一種學習經驗.

初次約會後的慌張感是怎樣產生的

但隨著畢業的到來,一切變得不一樣了。工作、帳單、種種成人生活的挑戰接踵而至。突然間,約會應用程式不再是遊戲,而是一場艱辛的勞動。一份第二份工作的感覺,讓我忙碌於為陌生人編寫機智的回覆,而這些人卻常常在對話中途消失。我會和那些熱愛健行、喜歡狗狗以及追求「冒險」的男孩們配對。我們交換幾條訊息——你最喜歡的書是什麼?你看過新的星際大戰了嗎?——然後,不出所料,其中一方就會提議見面。

然而,這提議背後總是伴隨著期待與現實之間微妙的落差。當要面對未知時,心跳加速和手心出汗成為我必須克服的小障礙。在社交媒體影響下,自我比較也讓事情變得更複雜,每次滑動屏幕都像是在和別人的完美形象進行無聲競爭。每一次約定見面的決定都像是在心理上拉扯著自己,既渴望又害怕那種即將展開的新關係。不知不覺中,這已經變成了一場沒有結局的輪迴……

面對陌生人的真實性與親密感的錯覺

約會本身?其實還不錯,甚至可以說是好事。我曾經和朋友們一起分享過啤酒,因為對香菜的共同厭惡而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也有一次整晚討論《全面啟動》是否被高估(我認為是)。但問題在於,每當我坐在某個聰明、有趣且非常友善的人面前時,心中總會湧起一陣淡淡的恐慌。我真的能做到嗎?能否將我的生活與他們融合?每天早上發訊息問候他們,這樣的生活會成為現實嗎?答案幾乎總是是否定的。


面對陌生人的真實性與親密感的錯覺 Free Images


回憶那些沒有成為第二次約會的人

在約會應用程式的世界裡,似乎賣的是一種親密的幻覺。你了解對方的工作、興趣,甚至最愛的披薩配料,你也記住了他們六張精心挑選的照片。但事實是,無論你們有多少次在約會前發短信,也無法為真正坐在陌生人面前做好準備。而他們確實是陌生人。儘管你可能交換過充滿表情符號的私信,也許還細心分析過語音留言,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真的認識他們。你不知道他們遇到交通阻塞時會有什麼反應,也不知道他們是否會記得你的生日,更別提在你生病時陪伴你的決心或能否欣賞那些奇怪的小眾梗。

我曾經和一些看似完美的人坐在咖啡廳裡。他們都是律師,能引經據典地引用里爾克;或者身上有著童年寵物刺青的音樂家;又或者是業餘時間喜歡造機器人的工程師。每一次,我都想:你很有趣,很吸引人,但畢竟,你還是個陌生人。我怎麼可能知道你是不是我的那個人呢?約會應用程式把浪漫變成了一場交易。在這裡,你們都像是在試演某個角色:那位「特別的人」。然而,愛情不是角色扮演,不是一份清單,也不是一份列出「熱愛旅行」和「良好溝通技巧」等條目的LinkedIn簡介。

回想起那些未能成為第二次約會的人,每一次互動都有其獨特性與學習機會。例如,有一位男士帶我去書店,他還為我買了一本《麥田捕手》,因為我提到過自己從未讀過它。在這些初次約會中,我體驗到了吸引力法則的重要性,共同興趣如何影響彼此之間的連結,以及有效溝通技巧對建立關係所起的關鍵作用。此外,這些經歷使我更深入地認識了自己,同時也讓我思考哪些因素導致了第一次約會後沒有進一步發展,比如價值觀的不合或期待上的差異,以便更好地理解未來約會中的動態。

為什麼化學反應無法被算法計算

我們聊了好幾個小時,談及西爾維亞·普拉斯的詩歌,以及他那次未能完成的小說創作。他陪我走到車旁,說:「我很想再這樣聊一次。」可是,我卻沒有回覆他的訊息。還有一位女性,她穿著皮夾克和豆豆鞋,點了一杯純威士忌,整晚都在激昂地大談父權制。她非常吸引人,也很聰明。我離開時心裡想著:我希望能成為她的朋友,但並不想和她成為情侶。接著是那位男士,他在談起妹妹的癌症診斷時流下了眼淚。我們握著手坐在桌子對面,我多麼想要給他一個擁抱,告訴他一切會好起來,但我卻沒有這樣做,因為我們才剛認識而已。這些並不是糟糕的約會,而是讓我窺見了真實的人和他們背後各自故事的一瞥。

無限選擇帶來的困惑與焦慮

每次回到家,我總是會望著天花板,心裡想著:我無法這樣下去。我無法強迫自己去建立連結,也不能假裝我已經準備好深入別人的生活,尤其是在我們還在互相介紹的時候。

談到交友應用程式,有一個真相他們不會告訴你:化學反應並不是數學問題。你無法通過優化來達成它,更不可能用算法來找尋愛情。

在當今的交友環境中,「選擇過多悖論」讓我們面對大量選項時產生了困惑與焦慮。研究顯示,當人們面對太多選擇時,他們往往會感到不知所措,甚至在做出決定後感到後悔。有些使用者在交友軟體上滑動幾十個檔案,但最終卻常常感覺空虛,因為真正的連結不是那麼容易找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重要,而不是僅僅依賴演算法或數據來指導我們的情感旅程。

我多次刪除應用程式卻又重回原因何在

這些應用程式在無限選擇中繁榮。滑動左邊,可以看到另一個個人檔案;滑動右邊,又有一場約會。然而,無限的選擇卻帶來了猶豫不決,讓人們變成商品——比較功能、閱讀評價、加入購物車。在每個人都可以被取代的情況下,沒有人感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我曾經刪除過這些應用程式三次?四次?還是五次?我總是再度回來。不是因為抱有希望,而是因為孤獨。

在我們尋求社交連結的深層需求中,歸屬感與情感支持扮演著重要角色。即使多次嘗試擺脫它們,我依然因為孤單或焦慮而重返這些平台。心理學中的可得性啟發和損失厭惡等原理,也解釋了使用者如何受到環境影響反覆下載這些應用程式。此外,交友軟體設計中的誘惑,比如推送通知和匹配算法,更加增強了它們的吸引力,使得我們即便心知肚明卻仍然難以抗拒。

愛情真正需要的是時間與信任建立

因為社會告訴我,我應該渴望這些——伴侶、婚姻、有人分擔房租。但每次重新下載這些交友軟體時,感覺都變得更加空虛。那些個人檔案漸漸模糊不清:登山的照片、群組照裡被裁掉臉的朋友,以及關於「披薩上放鳳梨」的提問。我並不想要什麼高光時刻,我想要的是某人的未編輯草稿。

## 為什麼我無法成為你的那個人
或許問題出在我身上。也許是我的問題,太過防備、急躁,或者對愛情的渴望讓我無法識別眼前真正的情感。根據依附理論,人際關係中的信任往往隨著互動頻率和質量而逐步加深。在交往中,如果能夠透過坦誠的交流來增進彼此了解,那麼經過一段時間後,信任感提升的概率會大幅增加。因此,也許在尋找伴侶時,不妨放慢腳步,重視與對方建立更深入、更真實的連結,而不僅僅是依賴那些精心修飾的小片段。此外,有效地利用聊天工具促進情感交流,如分享生活中的小瑣事或開展一些有趣話題,都能幫助我們打破表面的隔閡,更好地走近彼此。

我無法成為你的那個人,因為這不是正確的相遇方式

但我所知道的是:愛情並不是第一次約會的火花。它也不是那種機智的對話或是對冷僻獨立電影的共同興趣。真正的愛,是在所有這些之後,經歷了尷尬、脆弱,以及彼此看透了各自的缺陷和不完美之後才會發生。而我無法快速跳過這一切。我無法省略建立信任、交織歷史、從「你」和「我」變成「我們」所需的那些年。

交友軟體仿佛提供了一條捷徑,但實際上根本沒有捷徑可言。只有陌生人才會展示他們認為你想要看到的自己。因此,對於每一個好約會卻未能演變成第二次的人,我深感抱歉;對於每一位曾經懷疑我為何消失的人,我同樣感到愧疚;至於那些應用程式,我決定不再使用。

這並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因為這樣相遇人們似乎並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在心理學上,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真正持久的關係需要時間來培養,而時機論則強調了緣分的重要性。數據分析顯示,在交友平台上的匹配算法往往重視表面特徵而忽略了更深層次的人格契合,使得關係難以深入。

而我希望能找到的不僅僅是一個伴侶,而是可以一起分享生活起伏的人。因此,我選擇放棄那些讓人感到空虛且膚淺的連接。我期待著真實而有意義的關係,而這需要時間與耐心去醞釀。

參考文章

〔情感關係體悟〕這些年,交友軟體帶給我的收穫EP1–聊得來 ...

2023年5月7日

來源: Vocus

男人想成為第一,女人想成為唯一:銀座頭牌女公關教你讀 ...

能讓女性怦然心動的稱讚,就是誇獎她「連她自己也沒發現的自身魅力」。 ... 一到週末就失聯、不讓人去他家、行蹤不明,這是透過交友軟體認識的人最常見的狀況,請務必千萬小心。

來源: 博客來

台男在三十一歲至今的聯誼經驗(1) 說明前提:會去 ...

2024年6月16日

來源: Threads

Janet Lin | 那些學校沒教的事🎤 (@_janet.lin_)

ISTJ♎️ 白天從事b2b業務開發興趣是採訪頂尖企業家 @be.esc.life #那些學校沒教的事 主持人〰️〰️ 不定期團購資訊看精選〰️ Work [email protected]

來源: Instagram

🎥🎞️📝:《安妮霍爾》、《雲端情人》| 我們需要的親密關係 ...

S小姐在空窗5年後,最近透過交友軟體,終於交了一個男友,無論是外表、性格、工作、價值觀等各方面的條件都符合她的需求,兩個人相處起來也很穩定。但這時她卻向我提出一個疑問 ...

來源: Vocus

Together樂交友-最多真實成功交往的實體交友平台

結合兩性講義、聊天課程、穿搭改造、Podcast等創新服務,成功提升個人魅力、社交能力,是全台最重視自我提升的實體交友品牌,給你受用一輩子的兩性知識與經驗。

來源: Together樂交友

Columnist

專家

相關討論